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陳全家教授:穿越時空和古人類對話

作者:遊戲 来源:生活 浏览: 【】 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1:29:08 评论数:
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陳全家教授:穿越時空和古人類對話
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陳全家教授:穿越時空和古人類對話
(神秘的地球uux.cn報道)據吉林之聲:陳全家,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教授、博士研究生導師,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、動物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。深耕考古學30餘載,發現舊石器遺址或地點150餘處、近萬件石器,填補我國多地無舊石器遺跡的空白,將人類活動的曆史提早幾萬年或十幾萬年。
除了給學生上課,陳全家的大部分時間都用花費到考古發掘和野外調查中。1985年,陳全家帶隊對左家山遺址進行發掘,發現了中華第一龍。這次發掘也奠定了陳全家的考古生涯。此後,他轉向舊石考古和動物學考古。他風雨無阻,在山原奔波,尋找史前文明蹤影,先後主持發掘吉林樺甸壽山仙人洞舊石器遺址,延邊和龍石人溝、大洞、石人溝林場舊石器遺址,沈陽農大後山舊石器遺址等等。為我國舊石器考古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。最終成為全國知名考古學家。考古事業使陳全家的職業生涯充滿傳奇色彩。
記者手記——敬畏職業 行遠致尊
采訪陳全家教授並不容易。因為行業內極具名氣而且口碑好,省內外都約他去考古,期待更多的史前發現,增加當地曆史的厚重亙遠。考古界口碑很重要。陳全家教授何以有如此好的口碑?其中重要的原因是:“不好古物”,恪守行規。
陳全家教授告訴記者,他喜歡收藏女兒小時候畫的畫,後來女兒學習書法,他又去收藏女兒的收書法作品,這是他個人的收藏愛好。回過頭來看女兒的發展路程,這是令自己非常欣慰的一件事。
記者問他,你們考古工作者,有很好的文物鑒賞能力,也有條件接觸別人接觸不到的文物,為啥不收藏文物?陳全家教授作答:我們在考古發掘中,確實能接觸很多文物,但是吉大的考古老師,有這樣一個傳統,不搞收藏。這是一種忌諱。
陳全家教授說的是實話,也是他個人的操守和品格。一切文物應歸公有,不應該把研究的對象當作古玩或古董來私藏。這是考古界不成文的行規。既然不成文,唯格高者才能從之。
陳全家教授說,文物隻有在還原其出土的遺址環境中才有其存在的價值。這也是考古學家文物發現和盜掘者文物發現的天壤之別。考古學家發掘文物,是為了考察曆史年代和當時人類生活的實景。盜墓者隻所以遭人痛斥,就是因為他們破壞了文物的原有環境,難以追溯還原其所處曆史環境的人類故事。
陳全家教授的名氣源於他的成就。僅吉林省內,他發掘的遺址就有4處被定為國保。作為舊石器考古,總是在原野中奔波,發掘的過程很艱辛,也很趕。所有困難,他都盡力克服,餐風露宿,風雨不誤。陳全家告訴記者,為了適應考古對體力的剛需,他堅持徒步。每天都要走上萬步。他雖然已經年過花甲,野外考察,其腳力卻不輸於年輕的隊員。
從他的講述中,你能勾畫出:一位學者帶著考古隊,在原野中穿梭,腳下一塊石頭引起學者的注意,於是駐足紮營,然後是更精細的測量、發掘、記錄。這樣的行色,確實是一幅神秘而動感的畫麵。陳全家教授有豐富的田野考古經驗。常人看來很普通的地形,他就能確定那裏是一個重要的古人類遺址。
穿越時空,與古人類對話。這就是陳學家教授的情懷和追求。